面天水树蛙

idiootocus   Kuramoto et Wang
   

  12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台湾(20雄、12雌、卵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体形较小,雄蛙体长28mm,雌蛙体长35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22。头宽几乎等于或大于头长;吻端尖,突出于下唇;吻棱不明显,颊部向外倾斜,颊面略向内凹陷;鼻孔呈纵置椭圆形,且接近吻端;眼间距几乎等于或大于上眼睑宽;鼓膜明显,呈圆形或卵圆形,其直径小于眼径之半;犁骨齿列短,呈椭圆形、斜置,始自内鼻孔内侧前缘;舌大,呈梨形,后端缺刻深。
前臂短粗,雄蛙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,雌蛙的却超过体长之半;指长顺序3、4、2、1;指端腹面均具吸盘及环形边缘沟,第三指吸盘与鼓膜等大,第一指吸盘最小;指间具蹼迹;第一指内侧和第五指外侧无缘膜;关节下瘤发达,具指基下瘤;内掌突(拇指)适中,呈椭圆形,外掌突较小或不明显。后肢较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眼前方,左、右跟部重叠,胫长小于(雄蛙)或略大于(雌蛙)体长之半;胫略长于足;趾端与指端同,但吸盘均较第三指吸盘小;第一趾最短,第四趾最长,第五趾长于第三趾;趾间具 2/3蹼或近全蹼;外侧蹠间蹼不发达;关节下瘤明显,内蹠突大,呈椭圆形,无外蹠突。
背面皮肤较粗糙,头顶、上眼睑和背部均散有大小圆疣或长疣,头侧及体侧亦分散有小疣;肛孔周围有白色疣粒;四肢背面有分散疣粒,沿前臂、胫、跗部及第五趾外缘均有一排白色疣粒;胫跗关节上有一枚明显的白色锥状疣。颞褶明显,斜达前肢基部。咽喉部光滑或有白色疣粒,腹部及四肢腹面具颗粒状疣。
表222 面天水树蛙成体量度(台湾)
Table 222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Aquixalus idiootocus(Kuramoto et Wang)(Taiwan)
单位:mm
项目 20♂♂ 12♀♀ 项目 20♂♂ 12♀♀
体 长
SVL 26.3—30.8
28.2 29.0—40.9
35.3 前臂及
手 长
LAHL 12.9—15.3
13.5
47.9% 13.9—21.6
20.9
59.6%
头 长
HL 7.8—8.5
8.2
29.1% 8.0—11.8
10.3
29.2% 后肢长
HLL 38.0—43.9
40.8
144.7% 43.7—62.4
58.6
166.0%
头 宽
HW 8.3—10.1
9.1
32.3% 9.2—13.7
12.6
35.7% 胫 长
TL 12.2—13.7
13.1
46.5% 13.2—20.3
18.9
53.5%

生活时背面褐色有深浅变异,一般为浅灰褐色、灰褐色、黄褐色或深褐色,白天甚至可变成灰白色,但绝不变成绿色;其上有黑褐色斑纹,两眼之间有一倒置三角形深色斑,此斑向后延伸并分叉斜向体侧后半部,形成一个倒“Y”形斑,有的可成为“H”形或“X”形深色斑纹,在同一个体上,此斑纹有时可完全消失;头侧具深褐色斑点,从鼻孔和眼的前下缘至上唇缘各有一个较宽的深褐黑褐色斑,上唇缘有少数窄的深色纵纹;体侧有深色云斑;肛孔两侧为褐色;前后肢背面有横纹,股前后密布小黑斑。腹面灰褐或褐色具深黑褐色云斑,并散布以黑点。
第二性征:雄蛙第一、第二指背侧基部有乳白色婚垫;具单咽下外声囊,2个声囊孔呈长裂形。
卵:卵群中卵粒彼此分离;卵径2mm左右,外包两层胶膜,内层不明显,外层坚韧而无黏性,直径分别为3.3mm和4mm左右;卵的动物极为灰褐色,植物极为灰黄色。
蝌蚪:头体呈卵圆形;吻端圆,体呈背腹略扁;尾肌较弱,逐渐向后端变细,尾鳍较薄,上尾鳍起始于体尾交界处且略宽于下尾鳍,尾末端钝圆。鼻孔和眼均位于头背侧,鼻孔在吻眼之间的中央或略近吻端;出水孔在体左侧,朝向背后方,无游离管;肛管附着在下尾鳍基部,开口于右侧。第30期时,头体长7.2mm;第34—37期时头体长为7.6—9.2mm,体宽为头体长的0.57(0.55—0.61)倍,体高为体宽的0.71(0.67—0.77)倍;口宽为体宽的0.55(0.48—0.58)倍;鼻间距小于眼间距;眼径为头体长的0.11(0.10—0.13)倍,眼间距为眼径的1.6(1.5—1.9)倍,略等于吻至眼间的距离;尾长为头体长的1.6(1.4—1.7)倍,尾高为尾长的0.31(0.29—0.35)倍。口在吻前端腹面,两口角及下唇缘均有粗短乳突,下唇乳突一排完整,呈交错排列,口角处有几个副突;角质颌较弱;唇齿式一般为II∶3+3/III,少数为I∶4+4/1+l∶II,早期蝌蚪有II∶1+1/III者。生活时头体背面及尾肌为黄褐或深褐色,有的个体具黑斑点;体腹面半透明,可见回旋的肠管;尾鳍半透明,有的个体上尾鳍及下尾鳍后段有分散的浅褐色斑点,有的却不明显。
蝌蚪口咽腔顶部结构(图385: e):鼻前场中部有由疱粒组成的横嵴。内鼻孔横置,其前壁缘外侧具鼻前乳突1对;后壁缘上无鼻瓣突。鼻后场两侧有高大鼻后乳突1对,位于内鼻孔后侧;场内有一圆嵴,位于中嵴之前。中嵴呈三角形或半月形,边缘呈细齿状;侧嵴乳突1对,呈指状,伸向中部。口腔顶场两侧缘各有5—6枚指状突,排列不规则;场内有疱粒约50枚,均匀分布;后侧嵴长,顶侧乳突不显或有小乳突1—2枚。腺体带短,宽为8—15个腺窝宽;背愕帆边缘有多个疱粒,内有分泌窝,中部不连续,人食管处有乳突。
蝌蚪口咽腔底部结构(图385: f):舌前乳突1对,大而弯曲,位于舌前场后侧角;另有舌前疱粒3对:第一对位于舌原基前面呈横排,另有2对位于舌前乳突之前呈2纵行。舌原基呈柠檬状,中央有舌乳突2—4枚排列形成横行;无舌前嵴和口腔底场嵴;口腔底场每侧有5—6枚大乳突,场内后1/2处有疱粒50余枚;口腔囊长卵圆,横置,囊前和底场外侧有乳突和疱粒约有15枚;腹腭帆有骨针支持,后缘约有突起10枚,中间6枚相距近,有中缺刻,有分泌窝;左、右鳃篮宽大于长,两侧篮内各有3个鳃室,中室长为口腔底场长度的3/4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犁骨齿呈两短斜列;背面皮肤上散有大小圆疣或长疣,疣上无白刺,前臂及跗、蹠外侧有一排白色疣粒,胫跗关节上有一枚白色锥状疣粒;背面皮肤不呈绿色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在海拔50—2000m的丘陵或山区的林缘或灌丛地带。繁殖季节在3—9月;卵产在有茂密杂草和灌丛区的雨后积水坑、水塘等静水域边的土隙和石缝内或潮湿的泥土上,通常被落叶层、碎石所遮掩或裹以泥土;卵群不呈泡沫状,每个卵群有卵180粒左右,彼此分离。孵化后的小蝌蚪借助于雨水的冲刷而进入邻近的静水域中生活,常浮游于水面。

分类讨论

讨论 Kuramoto和Wang(1987)将本种暂时归入Chirixalus时指出,本种的形态特征与Liem(1970)记载的Chirixalus的特征不同,而与Buergeria的特征相类似,但是他不能确信将本种归入后者或放人一个新属,因为他掌握的树蛙类各物种生活史资料很少,因此,提出本种的分类地位有待研究。费梁(主编,1999: 381)根据本种的形态描述和栖息环境及繁殖习性,如体形小;体背及四肢背面有疣粒,第一、第二指与第三、第四指不相对,亦不形成握物状;卵群产在静水边土隙或石缝内,成体不生活于流溪,卵群不产在溪水内或溪边水凼中,也不产在植物叶片上等特征可分别与Chirixalus和Buergeria属的物种相区别,也与原指树蛙属Kurixalus的属征不同,其形态特征与Philautus物种较为相近(但本种具有自由游泳的水生蝌蚪阶段),因此,暂将其归入Philautus。
Bossuyt和Dubois(2001: 57)将本种记载为Chirixalus idiootocus。Wilkinson等(2002: 272)对树蛙科Rhacophoridae共28个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,其结果是Chirixalus idiootocus Kurixalus eiffingeri聚为姐妹群,而与Chirixalus doriae和Chirixalus vittatus相距甚远。因此,Wilhinson等将本种归隶于Kurixalus属内,其种名为Kurixalus idiootocus。 Frost(2004)采用了上述修订。费梁等(2005a)一书对上述物种做了进一步研究认为,虽然上述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idiootocus与eiffingeri两个种的分子性状关系较近,但两者的成体和蝌蚪的形态特征以及繁殖习性等均不相同,两个种同归于Kurixalus属似很勉强。鉴于产于中国或其他地区的小树蛙属Philautus物种,其多数种的繁殖生物学资料尚缺,要改变小树蛙属Philautus所辖物种的分类地位尚有困难,因此仍将其归于Philautus内。Delorme等(2005)将我国和东南亚地区原隶属于Philautus“有水生蝌蚪阶段”的物种改订为水树蛙属Aquixalus(新属),而与“无水生蝌蚪阶段”的Philautus aurifasciatus Schlegel等物种相区别。本书采纳这一意见,并将本种归入水树蛙属Aquixalus。